智能家居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筆者曾經幻想如果將有線耳機煩人的線材剪掉還能繼續使用該有多好,然而要想將藍牙模塊、電池、電路板等電子元器件都集成在還沒有手指粗的耳機柄里,談何容易。時間來到2016年,蘋果公司發布了初代AirPods,這款產品將筆者曾經不切實際的幻想變為現實,除了感嘆蘋果對產品的設計功力之外,更多的是感慨數碼產品集成度提升的速度。
如今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已廣泛應用,高帶寬、低延遲的技術特性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加上數碼產品集成度的飛速提升,智能家居領域也隨之進入了高速增長期。
以最常見的吸頂燈為例,一般情況下,吸頂燈是通過墻上預先安裝好的開關進行打開、關閉。后來出現了配備遙控器的吸頂燈,消費者可以通過遙控器控制吸頂燈的開關以及色溫,然而通過紅外傳感器控制燈具的方案還遠遠談不上智能家居,雖然這樣可以實現遠程控制燈具,但燈具依舊是一個獨立運行的個體。要想實現真正的智能家居,還需要集成Wi-Fi、藍牙甚至人體傳感器等模塊。
也許你會問,一個吸頂燈,真的有必要加入這么多功能嗎?要想實現智慧家居,這些功能就必須實現,Wi-Fi和藍牙為產品賦予最基本的通信功能,而人體傳感器就相當于產品的眼睛,當識別范圍內有目標移動時,燈就會自動亮起,這直接省去了手動開燈的步驟,而當吸頂燈具備通信功能時,就可以實現與更多智慧家居產品的互動,例如當窗簾拉上時,吸頂燈可以自動亮起。
例如吸頂燈這樣的產品在智慧家居中可以歸納為邊緣產品,而智能手機、智能音箱這樣的產品則屬于中樞產品,尤其是智能手機,這類設備主要負責指令發送,以智能音箱為例,通過語音向智能音箱發出指令,智能音箱接收到指令之后再將指令發送給對應設備,相當于智能音箱成了邊緣設備的耳朵,目前絕大多數智能家居的運行邏輯亦是如此。
在智能家居領域,目前在國內已經形成一定競爭力的廠商是小米和華為,然而這兩家廠商選擇的路線卻截然相反,小米旗下的米家走低價親民路線,而華為的全屋智能系統則基于萬物互聯的鴻蒙系統,定位更加高端,鴻蒙系統的“1+8+N”策略更具前瞻性,所謂的“1”就是以手機為核心,把手機當做智慧家居的入口,而“8”則分別代表VR、平板、PC、智慧屏、穿戴、AI音箱、車機、耳機,這些產品由華為親自操刀設計,并整合這些產品各自的長處構建出萬物互聯的基本盤,最后的“N”則交由第三方廠商完善,華為只需要將這些第三方設備接入鴻蒙生態。從生態策略的角度來看,華為的全屋智能系統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米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也不會太低。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智能家居究竟是噱頭還是未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自己動手開燈和遠程語音開燈的區別并沒有相差很大,但是我們可以再幻想一個場景,當所有功能都可以無感實現的時候,智能家居時代就真的來了。